各位专家对中长期规划和重大专项的回顾与分析,令人受益匪浅。作为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谈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认识。
我想从三个层面讲三个观点。第一是认识层面。我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历史性意义。我参加了此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研究和起草工作,也参加了有关单位组织的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评估,今年9月份刚刚评估完。我觉得在2003—2005年这段时间,我们研究和制定的这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会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它的意义。
首先,在这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对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反思。这不仅包括建国前30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包括对改革开放之后的实践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如拉美国家和其他成功追赶国家的历史经验。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么有深度、系统的反思,系统反思之后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不要简单看待最后凝结的“自主创新”四个字,其背后凝聚了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新理解和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实实现了发展道路的重大转变。
前面胥和平主任提到,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实现了整体性、格局性的突破,这个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另外一方面,习总书记讲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发展态势是如何达成的。我觉得这和此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探索中国科技发展应该遵循的规律,应该实现的历史转变,以及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上如何实现重大转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此次规划,也实现了对全社会自强不息的总动员,我们今天依然受益于此。
其次,从制度层面上讲,这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回过头来看,面向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面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面对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更加紧迫,我们需要去探索后发国家怎么利用新科技革命机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可以把今天看作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强国新起点。这个起点之后怎么走?怎么真正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我觉得有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走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 第二,后发国家之所以能够超越先行国家,甚至是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在并不很长时间成功实现超越,比如德国超越英国和法国,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德国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在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开创了人类学术的第二次革命。正是这种制度变革使得后发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机遇成功实现超越。这表明现代科技体制实际上不断进化,后发者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更高效、更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来实现这样的超越。
再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沿着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前行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树立文化自信,怎么使科学精神成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走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要把科学文化理解为是在西欧率先发生的地区性文化。日本明治维新提出要脱亚入欧,人们有多种不同解读。说明当时日本人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意义的理解,远比我们过去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我们在近代一直纠结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哪个更优的争执,陷于将科学文化依然看作地区性的文化的认识误区,这是有问题的。这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把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确定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而现代科技体制的不断进化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追赶和超越提供了可能。
我们需要什么样文化自信?既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重要力量,同时应该努力向前看。当我们认定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应该是人类进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相信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可以通过推进当代科学技术体制的不断进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