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
分享到:

自主创新在讨论

来源: 作者:梅永红 2020年04月30日
[导读]  没有这样一个重器,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所有获得的数据,或者我们获得数据的途径都将受制于人。我期待更多人关注这样路径,期望有更多像华为、华大企业能够崛起。

今天讨论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新科技革命。制定实施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事件,当年我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

每当想起3年岁月总是有很多的感慨3年对我来说是忘我的岁月,是投入全部身心的岁月,是一个和所有参与过程科学家、企业家一样,把国家利益、民族未来放在最优先位置的岁月,更是让我不断提高、终身自豪的岁月。

    我今天就拿几个片断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从大飞机谈起。

    2000年,我在科技部调研处处长,偶尔看到一本杂志叫《经济管理文摘》,里面有篇文章题目叫《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高粱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10飞机1970—1980的研制过程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种吸引不仅因为大飞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更想从文章中看到科技发展究竟应当寻着什么样一种规律去走。

    因为当时我们已经走到大飞机的门槛上,或者说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大飞机的阵营,但是最后我们选择退回去了我们选择跟美国公司合作组装卖飞机,经过10年合作我们回到了零。这个10年可以说刻骨铭心,充满了耻辱。

我们为什么要自废武功呢?为什么不多一些坚持为什么不做10磨一剑的事情今天我重新提起这篇文章正是想说,从2000年一直到2008年,整整8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作大飞机调查研究我一直跟研究大飞机战略人在一起。

我们当时成立了一个调研组,组长是徐冠华部长,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做了很多系统深入的研究,几乎到过中国所有飞机制造公司,几乎拜访所有能够有关的企业家、科学家和领导,我们对大飞机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这项研究让我第一次确立战略思维,让我第一次学会了从战略层面上来思考技术问题、体制问题、政策问题。

    第二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限。这个问题至少争论了40年,直到今天依然还有许多的争论技术引进不仅对我们相对落后国家来说很重要,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需要的。我们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时候,从来没有否定过要进行技术的引进,甚至可以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有赖于技术的引进我们在许多领域技术取得进步跟技术引进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在许多案例和政策研究中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性。

    中国有很多技术引进成功案例,比如说大型燃气机,通过一个三峡工程几乎走到世界最前列高铁的例子大家也有很多感受但是在乘用车领域,30多年技术引进到底换来了什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失去又是什么?

    我住在深圳,每次在小区里散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看看路边停的都是什么车小区非常大,怎么也得有几千辆,可以说98%都是外国品牌,我能够数得上的国产品牌大概不会超过5辆,其中还包括我自己的一辆。我们引进了30多年,但中国的汽车市场为什么还是这样一种形态呢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领域引进成功,为什么在乘用车领域技术引进不成功呢30年为什么不能换来自己核心技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主导乘用车产业发展呢。

    看看邻近日本、韩国他们几乎可以获得西方所有先进技术,今天他们在世界汽车市场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我到欧洲去看到那么多日本车、韩国车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强调买自己国货的国家看到那里也有大量的日本车韩国车看不到一辆中国车。所以有一个结论技术贸易永远不能代替自主研发。

    引进技术只是引进技术物化产品,引进技术可以理解为只是一种技术贸易但是要获得技术能力必须经过自主开发的过程,落后技术绝对不可能通过技术引进获得的。

    第三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封闭。中长期规划讨论过程中,围绕要不要自主创新问题展开了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我们走到闭关锁国,不许人们去进行国际交流。我相信中央和科技部领导提出这种思想一定不是要自我封闭,科技发展内在要求必须是开放、必须是交流我们只是强调在这过程中怎么拥有越来越多话语权,拥有跟别人进行对话和博弈资格,甚至某些领域逐步站到主导位置上。

    其实技术的交流,包括技术的引进,本质上都不是先进者对落后者的施舍,而是一个珍珠换玛瑙的游戏。我以前写的文章已经谈到这个观点,你有什么可以跟别人进行对话,你有什么资格跟别人进行交换或者兑换,这是决定整个开放结果关键所在。

    以空间站为例,我当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参与国际空间站别人连理都不理,根本不让我们参与当我们自己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甚至取得了进展以后,别人就主动向我们摇起橄榄枝这就是一种博弈能力,这就是一种对话能力所以开放从来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我们希望有更多能力跟别人进行对话,有更多的底气迎接这种开放。

    最后谈谈美国的自主创新。最近我看到一份美国人工智能的倡议里面有句话请各位注意看看。这份倡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2030年前美国在人工智能开发及相关领域保持领先,包括高端制造和量子计算。什么叫不惜一切代价?这话今天我们已经听的很少了,我印象中不惜代价去做科技领域的推动,应该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如果今天我们在政策层面上再提出不惜一切代价,可能会受到很多质疑和批判,但这就是一直作为学习追赶对象的美国,他们在人工智能倡议上所提出来的观点。

先生若干年前在中美经济对话会上,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在全球分工体系下,他做一个假定,美国生产大飞机,中国生产服装鞋帽,构成从高端到低端国际分工体系在这样一种分工体系下彼此相安无事,你卖你的高端产品、卖芯片、卖大飞机,中国给你贡献服装鞋帽虽然一个芯片能够换得一个大集装箱甚至一整列车的服装鞋帽,但是大家相安无事。周仁提出另外一个假定,如果中国要研制大飞机,国会做何感受。

    弗里德曼先生脱口而出,不加思索回答如果是这样,那将是对美国永久的伤害因为在美国人的思维当中,保持对中国或者其他国家技术优势,是他们的生存王道当看到中国在技术领域所做的努力,当看到中国企业一步步靠近国的时候,美国人会做何感想呢?美国人会做何行动呢?那就看到美国对华为这样企业展开全球围堵。

    我现在担任华大农业董事长,华大做基因组测序华为是IT领域,华大做BT生物技术领域,我们做基因组测序。只不过我们比华为被围堵更早几年,2011年我们就遭到了围堵当我们测序仪开始商用,美国人意识这将对他们提出挑战。他们采取非常拙劣的手段阻止新的仪器卖给我们,老的仪器不负责维修同时把每天耗材价格升高一倍通过这种方式要把华大困死那时候华大要么是死亡,要么做小老弟臣服于他天无绝人之路,我们找到另外一条路子,经过5年的努力,华大的高端测序仪研究,终于可以不再受制于人。

这是什么领域?这是大国重器我形容IT领域的IC没有这样一个重器,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所有获得数据,或者我们获得数据途径都将受制于人我期待更多人关注这样路径,期望有更多像华为、华大企业能够崛起

点击下载:
Copyrigh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2684号-3 网站标识码:bm06000004
联系电话:010-58884190 来信与投稿:msta@kepu.gov.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 邮编:1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