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上海9月24日电(凌纪伟)9月22-25日,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在23日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就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如何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浦江创新论坛十年来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一定能实现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同时,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徐冠华认为,我国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展望中国未来发展,我们信心十足。”徐冠华指出,这缘于全国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缘于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多方面的、潜在的优势的认识。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基础能力优势。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实现了由原来的全面跟跑向跟跑、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开发、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创新基地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研布局。
二是人才规模优势。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力资源大国,具有高智力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成本研发”和“低成本复杂制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三是市场空间优势。中国具有的广阔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资源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战略资源。这有利于形成大批量生产和低流通的成本优势,进而获得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主导地位。
四是产业体系优势。中国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创新方面仍有极大的空间。我国制造业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五是体制动员优势。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有着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技术的组织优势及其技术溢出的能力。现在仍然要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把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局面一定可以形成,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徐冠华说。
从四个层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立足历史新方位,我们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新阶段、呈现出新特征,同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挑战。
徐冠华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要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布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更加注重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要充分遵循创新规律,着力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导向性、有效性,努力构建以多元主体共生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生态环境。
三是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创新。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四是更加注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的“大循环”,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浦江创新论坛十年成长 助力创新发展
作为浦江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和理事长,徐冠华见证了浦江创新论坛十年间的成长。
举办十届以来,论坛共吸引了近千位高层知名人士作演讲,上万名代表参会并针对当前我国创新领域中的各类热点问题作深度交流,形成了一批对经济发展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价值的深刻见解。
徐冠华认为,论坛十年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创新主题,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成果;二是始终坚持政府市场协同,在注重政府引导的同时,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搭建创新交流大平台;三是始终坚持开放多元,特别是2012年创设主宾国和主宾省机制以来,有力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区域创新合作。
十年来,浦江创新论坛逐步形成了“六大平台”的品牌效应,即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先进理念传播平台、学界思想争锋平台、官产学研互动平台、最新政策发布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面对新形势、新起点,徐冠华指出,浦江创新论坛要紧紧围绕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积极服务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发挥“六大平台”的功能作用,在引领创新议题、发现创新人才、创新论坛组织形式上下功夫。